3月12日,《新时代少年报》采编创意大赛专家定评会在昆明市新闻中心举办,27件优秀特刊和优秀版面获奖。春城小学、中华小学、民大附小分获特刊大奖,其余学校也有优秀作品入选。
经过评委会专家线下定评,优秀特刊获奖情况如下:
图//3月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新时代少年报》封面图
此外,还评选出包括创意设计奖、最佳视觉奖、品牌价值奖、最佳故事奖在内的18个优秀版面。
图//3月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新时代少年报》第八版
都市时报创新推出《新时代少年报》
80岁老人来到编辑部回忆小学时光
《新时代少年报》版面内容由师生全DIY采编生产,想少年事说少年话,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的风格,展示出昆滇少年创新创造能力和时代风采。《新时代少年报》的推出,得到了社会各界良好反响,让学校校友、社会各界看到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3月5日,《新时代少年报》昆明师专附小特刊发行,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看到后心中激动万分,来到都市时报编辑部,回忆起了曾经在师专附小读书学习的美好岁月,表示想在母校和校友们见见面,聊聊天。
《新时代少年报》采编创意大赛自2021年1月启动以来,先后在晓东小学、民大附小、新迎一小、马街中心学校、中华小学、春城小学、经开一小、官渡区北京八十学校、金康园小学9所小学开始比赛,制作出精美的学校特刊。
4.8万人在线阅读《新时代少年报》
“群众评委”投下27797个有效投票
《新时代少年报》采编创意大赛评选工作分为云端评选、线下定评两个环节。自评选工作启动以来,于2月14日—24日设立投票窗口,热情的读者当起了“群众评委”,4.8万人在线阅读《新时代少年报》电子刊后,在每人仅能投一票的情况下,产生27797张有效投票。
结合市民投票、专家评审会打分结果等综合考量,按照50%的评选比例,通过云端评选初步筛选出入围作品。
此次入选的作品,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学校素质教育、特色活动、三点半课程、教育理念输出等方面,作品需满足5条评选标准:
01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02传播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引领青少年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03传播学校教育品牌特色文化积淀,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04有整体策划,各个版面有机联动;
05特刊各个版面编排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活力,符合师生、少年的独特视角和特点。
昆明媒体界权威专家参与投票打分
对都市时报创新报媒倍加赞赏
《新时代少年报》评委会成员均为媒体界权威专家,此次出席《新时代少年报》专家定评会的专家学者包括: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曹云雯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魏红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课程实训中心主任柳盈莹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系主任苏涛
都市时报总编辑周宏
都市时报副总编辑邓宏卫
都市时报副总编辑许建龙
都市时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一帆
此外,在云端评选环节,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字如祥、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许丽华、都市时报编委彭德光均与此次出席的专家评委一起,参与投票打分。
评委们秉持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最终认定入选作品,并高度评价了参赛学校师生的创意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对《新时代少年报》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认为《新时代少年报》联结高校、媒体和小学等各方资源,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新时代少年报》采编创意大赛定评现场
借此机会,三大高校专家评委也在昆明市新闻中心与都市时报相关领导进行了一次未来行业合作的深度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位专家评委怎么说?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廖圣清
孩子们在实践中能获得团队感、获得感
这次活动是校媒之间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也为三家高校,校媒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契机。这次报纸使我想到了日本的《朝日新闻》,《朝日新闻》之所以一直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他们的报纸从小被免费配送到各个学校,这样的环境使这些孩子从小便融入到报纸的生产当中,从而让这些孩子从小便养成了读报的好习惯,同时也对报纸产生了感情。
而这一次都市时报的尝试,就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从小学开始,就可以辐射到初中、高中,而孩子们在这样的实践中也能从中获得团队感、获得感。
通过本次开展的活动以及多年前我在上海《少年报》的一次调研的经历,我认为在这样一个已具有良好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我们就可以对中小学做一些调查和数据上的分析,而这些数据和分析就能提供给昆明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做一些决策的依据。而这样的调查也能有助于我们真心关注到青少年的发展,做出一些有意思的选题。
如今媒体融合进入到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受众地位凸显。根据不同的平台,我们可以做出一些用户的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群是哪一个群体?如果我们能把一个对象群紧紧抓住,比如学生群体,就很不错。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去分析受众中主流群体,以及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到他们还有哪些需求还未得到满足。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 魏红
《新时代少年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这是一场富有创意,同时让我感受良多的一项比赛。《新时代少年报》校园特刊采用师生共同DIY的方式,让整个报纸生产的过程变得更加灵动活泼,形式非常新颖,图文并茂,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通过本次校媒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们实操的能力,也能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业界的情况。同时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也能更好地把纸媒的人文价值体现出来。这个活动很好地联结了高校、媒体和小学等各方资源,每一版的特刊上都能看到当下传媒人的优秀和未来小记者们的潜力,真正做到对学生和小记者的培养。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新闻系主任苏涛
《新时代少年报》模式可复制推广
这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如何转型中,都市时报进行的一次积极的、难得的探索。这次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采写能力、交往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及帮助小学生群体克服电子设备带来的不良影响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这次有意义的实践,一方面除了给予小学生很多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新媒体转型之中有意义的探索。此外,由于我这次深入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可以将少年报进行复制推广,开办一个大型的媒体,不单是报纸,还包括公众号等,请我们的媒体深入地进入到高校中来,为新闻、传媒等的学生提供一个这样的试验田。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 曹云雯
提供体验式浸润式学习路径
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
作为一个老市民,我对都市时报有着很多的感念和灿烂的回忆。作为城市的文化,都市时报始终以温和的态度,不管外面多么喧嚣,依然脚踩着这块土地,怀着对这座城市的真情,一点一滴做着文化。如今在新媒体转型时期,纸媒面临的是一道很大的转弯,一不留神我们就会被甩开。
这次《新时代少年报》以纸媒的姿态“重出江湖”,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以“师傅领进门”的体验式和浸润式的学习路径,通过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把传统纸媒的“版面语言”用当下最有传播力的移动端“一键分享”,不仅激发了我市各区各校小学生对“本地大众媒体”的好奇心和知晓度,也增进了同学们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对“话语权”的敬畏心和应有的媒介素养。
尤其是在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方面,《新时代少年报》这样的形式使我们能够将孩子从小抓起,培养出具有理性、负责任、有品位的市民,这是为青少年成长助力的一件好事。
我相信,这些亲自参与采写和编辑工作的同学,已经逐渐能够理解信息采集的关键点和辨别信息真假的重要性,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也慢慢能体会到“新闻接近性”的价值所在,同时,通过版面设计的过程,自我检视了审美力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他们涵养生活内在精神价值的信心和自觉意识。希望他们能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创新努力。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课程实训中心主任 柳盈莹
希望《新时代少年报》成为
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金字招牌
《新时代少年报》是一个优秀的校际师生交流平台,在让新闻采写活动走进小学生课堂的同时,也锤炼了新闻专业大学生的业务素养,是一份凝结了多方共同心血的文化产品。
10年前我作为学生进入小学校园帮助孩子们培养媒介素养,10年后我带领学生也参与到这样的实践当中,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值得坚持下去的事,也是我们纸媒的一种强势回归,是一种对时代的统领。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新时代少年报》不仅仅是22岁的都市时报献给昆滇师生的礼物,而且是成为一个结合时代发展,秉持初心“想少年事说少年话”,拉近报刊与学生的距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金字招牌。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 阮艳萍
大学生与小学生均有受益
这个活动,无论对云南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培养,还是在讲好中国故事、谱写云南篇章方面,都是特别好的实践。
这个活动,不仅对我们的大学生加强了国情省情民情教育,让他们更加理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而且这种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把这种情怀和素养的培养延伸到了小学生的校园活动中,小朋友们不仅了解了学校、了解了社会,也了解了新闻和报纸,并且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创意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
记者:黄 毅 实习生 陈雨佳